欢迎光临,现在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弘惠建设
© 2010-2020, 弘惠建设 Inc'); return(false);">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地址:泉州市丰泽区体育街269号2号楼A座5楼
邮编:362000
电话/传真:0595-22512788
手机:13808527615
E-mail:1031288802@qq.com
网址:www.hhjsgs.com
古老的泉州传统建筑 营造技艺
来源:{aspcms:copyright} | 发布时间:2014/7/4 | 浏览次数:   

古老的泉州传统建筑 营造技艺
               来源:           手机看新闻泉州网-东南早报

             

剪粘

    红砖白瓦、燕脊凌空、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总是能够一下子吸引游客们的眼球。作为闽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红砖建筑不仅承载着历代闽南人的生活记忆,更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家族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珍贵奇葩。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唐五代时期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为代表的工艺大师们,在继承前人经验智慧的基础上,数十年来致力于闽南传统古建筑及工艺的探索实践,为继承和发扬闽南传统文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值此世界闽南文化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蒋钦全,向您全程展示闽南古建筑的精湛工艺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早报记者 朱淇齐 文/图

    出生石雕技艺世家 获古建筑大师赏识

    出生于石雕技艺世家的蒋钦全,是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其先祖蒋山斗(惠安人)在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城内开了间名为“蒋源成”的小石铺,专事石雕技艺。后来“蒋源成”又下传子孙、徒弟蒋尚姑、蒋仁文、蒋梅水,并请江苏一姓武的清朝状元题写“蒋源成石匠铺”店匾,从此生意兴隆,石雕作品遍及台湾、东南亚地区。

    “蒋氏石匠铺”传承到蒋钦全父亲蒋建发手里之时,因蒋家石雕技艺精湛,1976年11月参加建造“毛主席纪念堂” 中的门廊、门厅及大立柱石的安装,1979年参加承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这也是蒋氏一门石匠艺人里迄今享受的最高荣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蒋钦全自幼耳濡目染祖辈、父辈的石雕艺术,深受熏陶。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3岁的他便在祖辈的精心传教下,学习平直等石雕基础技艺。1973年进入“国营惠安石雕厂”师从伯父、父亲等石雕匠师,学习闽南古建筑中石作的素平、平花、水磨沉花、剔地雕、透雕、四面雕、影雕等一系列石作石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及石雕创作技法等。习艺三年,他在各种石材中凿起锤落,刻苦学习,钻研技艺,艺成出师后成为石雕厂的业务技术骨干。熟练的石雕技艺加上丰富的经验积累,1988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专注传统石雕产品的开发和石雕技艺的研发。其设计制作的透雕龙柱、石雕景观小品、传统建筑石构件、石饰件雕制等作品,既保持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更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技艺风格——其作品大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小者玲珑剔透、极具灵气。中国当代古建筑大师杜仙洲曾不吝赞誉:“凿刀似毛锥,落笔便生风;造像出神采,全凭意匠功”。

    蒋钦全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益求精,为进一步提升技艺水平,系统研究学习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知识,同时开始涉足园林古建筑业,承揽营建古建工程。2011年,他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大师收为关门弟子,其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更是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提升。自2002年起,由他亲自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内外,在业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誉度。

    传统与创新并举 显独特技艺风格

    谈及自己的四大技艺特点和作品特色,蒋先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 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在从事古建筑营造修缮工作的几十年当中,蒋钦全一方面注意保留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不断发掘,开拓创新。

    他的技艺特点其一是“修旧如旧,虽为今作,宛如亘古”。他介绍说,“在修缮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我都严格遵循这一技艺特点。”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复修工程为例,主要采用木作木雕工法,在施工中他充分发挥大木作连接主体建筑结构的原理,小木作斗拱交错、重檐飞翘,装饰与扶助相结合,努力保持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原真性,悉心承袭与表现传统技法的特色。使大雄宝殿恢复唐明式建筑风格。

    他的第二个技艺特点,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通过了解闽南传统建筑衍续中各个时期建筑的特色与差异,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传统古建筑法式的特征,在作品中借鉴和吸引其技艺特色,不断丰富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建筑、装饰的表现技法。例如其代表作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是以泉州古代建筑奎星阁为设计蓝本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外观为五层的楼阁式。二层以下是花岗岩砌成的高台,属台石技艺;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在建筑用材上也有讲究,支柱、外檐梁架采用的是印度菠萝格红木,桐油清漆以保持其原色,而其他用木采用的是甲等杉木及香樟木,充分展现出朴素淡雅的古典风格。

    “重现探研传统建筑营造技法承载与表达的文化内涵,了解传统建筑从制度、功能到营造技艺所传递的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汲取文化精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实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是我的第三个技艺特点。”采访中,蒋钦全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曾负责过的古建筑营造项目的资料。比如,2008年他主持设计、规划承建的“江苏昆山慧聚寺”工程。该工程是传统的石作石雕和木作木雕工法技艺。工程主体结构石加木栋架,宝殿金柱为泉州白花岗石,主殿立柱为泉州青石雕刻九龙柱,四周墙体为清水墙,采用闽南红砖墙裙,泉州青高浮雕、墙堵、石栏杆、须弥座、九龙堵。主梁栋架构采用印度尼西亚进口原木,雕刻部位采用江西樟木,小型配构件采用福建杉木,古法雕刻狮座,整体营造技艺富有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慧聚寺妈祖殿建筑及神像布置,则引入了妈祖文化概念,创新性地启动纯闽台风格建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闽台传统石、木结构建筑的天后宫。

    倘若说上述三项体现了蒋先生作为一名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水平,那么第四个技艺特点则充分体现了他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尊崇与良好传承。通过弘扬与传播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他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地域性极强的文化遗产,推广至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扩展到东南亚华人聚居地,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存价值。“山东台儿庄运河古城天后宫”、“武汉归元寺”、“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新加坡“洛阳大伯公宫”、马来西亚“聚仙庙”等等,无一不展现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风韵。

    传承技艺并不保守 悉心培养古建艺人

    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也体现了“工匠世家”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家族的承传中既有主要的父子承传方式,也有不多见的爷孙承传和族内同辈兄弟间承传的情况。技艺在集体性的营造过程中,一般以同辈的师傅为相应营造内容的带头人,各领门下徒弟完成相关的工作。

    近些年来,蒋钦全将“石作石雕工法技艺”、“木作木雕工法技艺”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分别传授给蒋施恩、蒋武强二人,他们也已成为这项传统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此外,蒋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承传并不保守,也对外姓承传。由蒋钦全创建的雕刻公司、古建筑木作木雕厂及2011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授牌的“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则成为三大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基地,目前有学员上百人,每年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优秀人才都将成为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建造工序】(截取部分步骤)

    1.栋路:立柱与■梁,步架与举架是古建筑屋面造型的主要关键。构架以步、举的做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峭,越往下越平缓,形成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造型的特点。

    2.斗拱:古建筑使用斗拱,在世界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斗拱广泛地应用于构架各部节点上,是横层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关节,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构架中极为复杂的工作。

    3.钉桷枝:圆仔间密排的桷枝,先在中厅的中心线上钉合桷,然后分两边钉起。合桷用一根长圆木对开为透长桷。每开间包括两边栋路的牵栋在内,所钉的桷枝数都为双数。

    4.安金箔:将金箔贴在上过胶油的木构件表面,北方称“贴金”,闽南称“安金”。沥粉干后,上刷金胶油二道,最好隔夜贴金,待金胶油八成干后稍有黏度时,将金箔贴上。贴金时,根据贴金部位花纹,将金箔撕成合适的尺寸,用竹制的金夹子将金箔贴上,再用新棉花压实。由于黄金贵重,闽南还有一种假金的做法,即用银箔、锡箔或铝箔代替金箔,用酒精调制黄色而透明的光漆罩上,也可以达到贴金的效果,但不耐久。

    5.剪粘:是闽南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工艺,主要的技法为“剪”与“粘”。闽南还称之为“堆剪”、“剪花”、“堆花”、“剪瓷雕”或“贴瓷花”。剪粘多安置于视觉焦点之作,一是屋顶的部分,二是墙壁的部分。

 
古老的泉州传统建筑 营造技艺
               来源:           手机看新闻泉州网-东南早报

             

剪粘

    红砖白瓦、燕脊凌空、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总是能够一下子吸引游客们的眼球。作为闽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红砖建筑不仅承载着历代闽南人的生活记忆,更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家族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珍贵奇葩。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唐五代时期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为代表的工艺大师们,在继承前人经验智慧的基础上,数十年来致力于闽南传统古建筑及工艺的探索实践,为继承和发扬闽南传统文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值此世界闽南文化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蒋钦全,向您全程展示闽南古建筑的精湛工艺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早报记者 朱淇齐 文/图

    出生石雕技艺世家 获古建筑大师赏识

    出生于石雕技艺世家的蒋钦全,是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其先祖蒋山斗(惠安人)在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城内开了间名为“蒋源成”的小石铺,专事石雕技艺。后来“蒋源成”又下传子孙、徒弟蒋尚姑、蒋仁文、蒋梅水,并请江苏一姓武的清朝状元题写“蒋源成石匠铺”店匾,从此生意兴隆,石雕作品遍及台湾、东南亚地区。

    “蒋氏石匠铺”传承到蒋钦全父亲蒋建发手里之时,因蒋家石雕技艺精湛,1976年11月参加建造“毛主席纪念堂” 中的门廊、门厅及大立柱石的安装,1979年参加承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这也是蒋氏一门石匠艺人里迄今享受的最高荣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蒋钦全自幼耳濡目染祖辈、父辈的石雕艺术,深受熏陶。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3岁的他便在祖辈的精心传教下,学习平直等石雕基础技艺。1973年进入“国营惠安石雕厂”师从伯父、父亲等石雕匠师,学习闽南古建筑中石作的素平、平花、水磨沉花、剔地雕、透雕、四面雕、影雕等一系列石作石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及石雕创作技法等。习艺三年,他在各种石材中凿起锤落,刻苦学习,钻研技艺,艺成出师后成为石雕厂的业务技术骨干。熟练的石雕技艺加上丰富的经验积累,1988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专注传统石雕产品的开发和石雕技艺的研发。其设计制作的透雕龙柱、石雕景观小品、传统建筑石构件、石饰件雕制等作品,既保持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更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技艺风格——其作品大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小者玲珑剔透、极具灵气。中国当代古建筑大师杜仙洲曾不吝赞誉:“凿刀似毛锥,落笔便生风;造像出神采,全凭意匠功”。

    蒋钦全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益求精,为进一步提升技艺水平,系统研究学习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知识,同时开始涉足园林古建筑业,承揽营建古建工程。2011年,他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大师收为关门弟子,其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更是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提升。自2002年起,由他亲自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内外,在业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誉度。

    传统与创新并举 显独特技艺风格

    谈及自己的四大技艺特点和作品特色,蒋先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 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在从事古建筑营造修缮工作的几十年当中,蒋钦全一方面注意保留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不断发掘,开拓创新。

    他的技艺特点其一是“修旧如旧,虽为今作,宛如亘古”。他介绍说,“在修缮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我都严格遵循这一技艺特点。”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复修工程为例,主要采用木作木雕工法,在施工中他充分发挥大木作连接主体建筑结构的原理,小木作斗拱交错、重檐飞翘,装饰与扶助相结合,努力保持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原真性,悉心承袭与表现传统技法的特色。使大雄宝殿恢复唐明式建筑风格。

    他的第二个技艺特点,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通过了解闽南传统建筑衍续中各个时期建筑的特色与差异,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传统古建筑法式的特征,在作品中借鉴和吸引其技艺特色,不断丰富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建筑、装饰的表现技法。例如其代表作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是以泉州古代建筑奎星阁为设计蓝本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外观为五层的楼阁式。二层以下是花岗岩砌成的高台,属台石技艺;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在建筑用材上也有讲究,支柱、外檐梁架采用的是印度菠萝格红木,桐油清漆以保持其原色,而其他用木采用的是甲等杉木及香樟木,充分展现出朴素淡雅的古典风格。

    “重现探研传统建筑营造技法承载与表达的文化内涵,了解传统建筑从制度、功能到营造技艺所传递的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汲取文化精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实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是我的第三个技艺特点。”采访中,蒋钦全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曾负责过的古建筑营造项目的资料。比如,2008年他主持设计、规划承建的“江苏昆山慧聚寺”工程。该工程是传统的石作石雕和木作木雕工法技艺。工程主体结构石加木栋架,宝殿金柱为泉州白花岗石,主殿立柱为泉州青石雕刻九龙柱,四周墙体为清水墙,采用闽南红砖墙裙,泉州青高浮雕、墙堵、石栏杆、须弥座、九龙堵。主梁栋架构采用印度尼西亚进口原木,雕刻部位采用江西樟木,小型配构件采用福建杉木,古法雕刻狮座,整体营造技艺富有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慧聚寺妈祖殿建筑及神像布置,则引入了妈祖文化概念,创新性地启动纯闽台风格建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闽台传统石、木结构建筑的天后宫。

    倘若说上述三项体现了蒋先生作为一名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水平,那么第四个技艺特点则充分体现了他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尊崇与良好传承。通过弘扬与传播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他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地域性极强的文化遗产,推广至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扩展到东南亚华人聚居地,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存价值。“山东台儿庄运河古城天后宫”、“武汉归元寺”、“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新加坡“洛阳大伯公宫”、马来西亚“聚仙庙”等等,无一不展现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风韵。

    传承技艺并不保守 悉心培养古建艺人

    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也体现了“工匠世家”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家族的承传中既有主要的父子承传方式,也有不多见的爷孙承传和族内同辈兄弟间承传的情况。技艺在集体性的营造过程中,一般以同辈的师傅为相应营造内容的带头人,各领门下徒弟完成相关的工作。

    近些年来,蒋钦全将“石作石雕工法技艺”、“木作木雕工法技艺”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分别传授给蒋施恩、蒋武强二人,他们也已成为这项传统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此外,蒋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承传并不保守,也对外姓承传。由蒋钦全创建的雕刻公司、古建筑木作木雕厂及2011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授牌的“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则成为三大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基地,目前有学员上百人,每年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优秀人才都将成为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建造工序】(截取部分步骤)

    1.栋路:立柱与■梁,步架与举架是古建筑屋面造型的主要关键。构架以步、举的做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峭,越往下越平缓,形成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造型的特点。

    2.斗拱:古建筑使用斗拱,在世界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斗拱广泛地应用于构架各部节点上,是横层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关节,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构架中极为复杂的工作。

    3.钉桷枝:圆仔间密排的桷枝,先在中厅的中心线上钉合桷,然后分两边钉起。合桷用一根长圆木对开为透长桷。每开间包括两边栋路的牵栋在内,所钉的桷枝数都为双数。

    4.安金箔:将金箔贴在上过胶油的木构件表面,北方称“贴金”,闽南称“安金”。沥粉干后,上刷金胶油二道,最好隔夜贴金,待金胶油八成干后稍有黏度时,将金箔贴上。贴金时,根据贴金部位花纹,将金箔撕成合适的尺寸,用竹制的金夹子将金箔贴上,再用新棉花压实。由于黄金贵重,闽南还有一种假金的做法,即用银箔、锡箔或铝箔代替金箔,用酒精调制黄色而透明的光漆罩上,也可以达到贴金的效果,但不耐久。

    5.剪粘:是闽南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工艺,主要的技法为“剪”与“粘”。闽南还称之为“堆剪”、“剪花”、“堆花”、“剪瓷雕”或“贴瓷花”。剪粘多安置于视觉焦点之作,一是屋顶的部分,二是墙壁的部分。

 
古老的泉州传统建筑 营造技艺
               来源:           手机看新闻泉州网-东南早报

             

剪粘

    红砖白瓦、燕脊凌空、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总是能够一下子吸引游客们的眼球。作为闽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红砖建筑不仅承载着历代闽南人的生活记忆,更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家族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珍贵奇葩。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唐五代时期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为代表的工艺大师们,在继承前人经验智慧的基础上,数十年来致力于闽南传统古建筑及工艺的探索实践,为继承和发扬闽南传统文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值此世界闽南文化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蒋钦全,向您全程展示闽南古建筑的精湛工艺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早报记者 朱淇齐 文/图

    出生石雕技艺世家 获古建筑大师赏识

    出生于石雕技艺世家的蒋钦全,是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其先祖蒋山斗(惠安人)在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城内开了间名为“蒋源成”的小石铺,专事石雕技艺。后来“蒋源成”又下传子孙、徒弟蒋尚姑、蒋仁文、蒋梅水,并请江苏一姓武的清朝状元题写“蒋源成石匠铺”店匾,从此生意兴隆,石雕作品遍及台湾、东南亚地区。

    “蒋氏石匠铺”传承到蒋钦全父亲蒋建发手里之时,因蒋家石雕技艺精湛,1976年11月参加建造“毛主席纪念堂” 中的门廊、门厅及大立柱石的安装,1979年参加承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这也是蒋氏一门石匠艺人里迄今享受的最高荣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蒋钦全自幼耳濡目染祖辈、父辈的石雕艺术,深受熏陶。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3岁的他便在祖辈的精心传教下,学习平直等石雕基础技艺。1973年进入“国营惠安石雕厂”师从伯父、父亲等石雕匠师,学习闽南古建筑中石作的素平、平花、水磨沉花、剔地雕、透雕、四面雕、影雕等一系列石作石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及石雕创作技法等。习艺三年,他在各种石材中凿起锤落,刻苦学习,钻研技艺,艺成出师后成为石雕厂的业务技术骨干。熟练的石雕技艺加上丰富的经验积累,1988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专注传统石雕产品的开发和石雕技艺的研发。其设计制作的透雕龙柱、石雕景观小品、传统建筑石构件、石饰件雕制等作品,既保持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更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技艺风格——其作品大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小者玲珑剔透、极具灵气。中国当代古建筑大师杜仙洲曾不吝赞誉:“凿刀似毛锥,落笔便生风;造像出神采,全凭意匠功”。

    蒋钦全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益求精,为进一步提升技艺水平,系统研究学习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知识,同时开始涉足园林古建筑业,承揽营建古建工程。2011年,他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大师收为关门弟子,其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更是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提升。自2002年起,由他亲自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内外,在业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誉度。

    传统与创新并举 显独特技艺风格

    谈及自己的四大技艺特点和作品特色,蒋先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 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在从事古建筑营造修缮工作的几十年当中,蒋钦全一方面注意保留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不断发掘,开拓创新。

    他的技艺特点其一是“修旧如旧,虽为今作,宛如亘古”。他介绍说,“在修缮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我都严格遵循这一技艺特点。”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复修工程为例,主要采用木作木雕工法,在施工中他充分发挥大木作连接主体建筑结构的原理,小木作斗拱交错、重檐飞翘,装饰与扶助相结合,努力保持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原真性,悉心承袭与表现传统技法的特色。使大雄宝殿恢复唐明式建筑风格。

    他的第二个技艺特点,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通过了解闽南传统建筑衍续中各个时期建筑的特色与差异,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传统古建筑法式的特征,在作品中借鉴和吸引其技艺特色,不断丰富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建筑、装饰的表现技法。例如其代表作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是以泉州古代建筑奎星阁为设计蓝本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外观为五层的楼阁式。二层以下是花岗岩砌成的高台,属台石技艺;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在建筑用材上也有讲究,支柱、外檐梁架采用的是印度菠萝格红木,桐油清漆以保持其原色,而其他用木采用的是甲等杉木及香樟木,充分展现出朴素淡雅的古典风格。

    “重现探研传统建筑营造技法承载与表达的文化内涵,了解传统建筑从制度、功能到营造技艺所传递的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汲取文化精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实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是我的第三个技艺特点。”采访中,蒋钦全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曾负责过的古建筑营造项目的资料。比如,2008年他主持设计、规划承建的“江苏昆山慧聚寺”工程。该工程是传统的石作石雕和木作木雕工法技艺。工程主体结构石加木栋架,宝殿金柱为泉州白花岗石,主殿立柱为泉州青石雕刻九龙柱,四周墙体为清水墙,采用闽南红砖墙裙,泉州青高浮雕、墙堵、石栏杆、须弥座、九龙堵。主梁栋架构采用印度尼西亚进口原木,雕刻部位采用江西樟木,小型配构件采用福建杉木,古法雕刻狮座,整体营造技艺富有人文、宗教、民俗等多元信息。慧聚寺妈祖殿建筑及神像布置,则引入了妈祖文化概念,创新性地启动纯闽台风格建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闽台传统石、木结构建筑的天后宫。

    倘若说上述三项体现了蒋先生作为一名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水平,那么第四个技艺特点则充分体现了他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尊崇与良好传承。通过弘扬与传播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他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地域性极强的文化遗产,推广至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扩展到东南亚华人聚居地,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存价值。“山东台儿庄运河古城天后宫”、“武汉归元寺”、“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新加坡“洛阳大伯公宫”、马来西亚“聚仙庙”等等,无一不展现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风韵。

    传承技艺并不保守 悉心培养古建艺人

    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也体现了“工匠世家”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家族的承传中既有主要的父子承传方式,也有不多见的爷孙承传和族内同辈兄弟间承传的情况。技艺在集体性的营造过程中,一般以同辈的师傅为相应营造内容的带头人,各领门下徒弟完成相关的工作。

    近些年来,蒋钦全将“石作石雕工法技艺”、“木作木雕工法技艺”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分别传授给蒋施恩、蒋武强二人,他们也已成为这项传统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此外,蒋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承传并不保守,也对外姓承传。由蒋钦全创建的雕刻公司、古建筑木作木雕厂及2011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授牌的“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则成为三大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基地,目前有学员上百人,每年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优秀人才都将成为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建造工序】(截取部分步骤)

    1.栋路:立柱与■梁,步架与举架是古建筑屋面造型的主要关键。构架以步、举的做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峭,越往下越平缓,形成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造型的特点。

    2.斗拱:古建筑使用斗拱,在世界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斗拱广泛地应用于构架各部节点上,是横层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关节,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构架中极为复杂的工作。

    3.钉桷枝:圆仔间密排的桷枝,先在中厅的中心线上钉合桷,然后分两边钉起。合桷用一根长圆木对开为透长桷。每开间包括两边栋路的牵栋在内,所钉的桷枝数都为双数。

    4.安金箔:将金箔贴在上过胶油的木构件表面,北方称“贴金”,闽南称“安金”。沥粉干后,上刷金胶油二道,最好隔夜贴金,待金胶油八成干后稍有黏度时,将金箔贴上。贴金时,根据贴金部位花纹,将金箔撕成合适的尺寸,用竹制的金夹子将金箔贴上,再用新棉花压实。由于黄金贵重,闽南还有一种假金的做法,即用银箔、锡箔或铝箔代替金箔,用酒精调制黄色而透明的光漆罩上,也可以达到贴金的效果,但不耐久。

    5.剪粘:是闽南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工艺,主要的技法为“剪”与“粘”。闽南还称之为“堆剪”、“剪花”、“堆花”、“剪瓷雕”或“贴瓷花”。剪粘多安置于视觉焦点之作,一是屋顶的部分,二是墙壁的部分。

 

TAG:

 上一篇:闽南古大厝
 下一篇:【转】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实行年度投标保证金制度的通知(试行)

相关内容

国内建筑钢价节后继续大幅拉高 现象罕见
2012中国摩天城市潜力榜出炉 10年后...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京隆重召开
全国30个地区开展绿色建筑评价
美国7月份建筑开支环比下降0.9%
第十一届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10月26日上...
建筑智能升降平台让施工更安全
浅论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建设科技—推广应用技术
全国将建100个绿色建筑新区
“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出炉
泉州塔将成为福建省地标建筑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 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 |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网 | 福建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心 |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 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 福建招标与采购网 | 泉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信息网 | 泉州晚报 | 泉州市政府采购网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福建省弘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泉州市丰泽区体育街269号2号楼A座5楼 欧洲杯网站上买球入口-线上买球平台



Powered by 弘惠建设
© 2010-2020, 弘惠建设 Inc 闽ICP备12021415号